關于古代成語歷史典故精選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從成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于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安然無恙的故事:
【成語】: 安然無恙
【拼音】: ān rán wú yàng
【解釋】: 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F(xiàn)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損害。
【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fā)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zhàn)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xiàn)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jié)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百川歸海的故事: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yī)學、歷算、占卜等數(shù)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shù)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后來出了圣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nóng)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使人們有了禮節(jié)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于現(xiàn)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fā)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背道而馳的故事:
【成語】: 背道而馳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解釋】: 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消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梁對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著車子的人,他趕著馬想要去北邊,說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說:“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說:“我也這么跟他說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欤由纤矌Я俗銐虻腻X;而且車夫經(jīng)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么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xù)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后,哈哈大笑說:“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著季梁就告訴魏王說:“大王說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xiàn)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1.典故故事
4.勵志成語典故大全
5.帶典故的常用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