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的成語典故
時間:
廣達646由 分享
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語言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對癥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個杰出的醫(y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y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fā)熱病,找過很多醫(yī)生也沒治好,于是來找華佗。 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fā)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里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么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么道理。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癥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癥下藥”。“癥”指病癥。現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采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癥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