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王傳福:走自己的路,讓豐田去說吧
第一次見到王傳福,是在4年前。他的衣服穿得很糟糕,怎么看都不像是老板,言談中有著讓人驚異的靦腆。
正是這個看似靦腆的人,從電池業(yè)“破壞”到了汽車業(yè),打破了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家腦袋里的“理所當然”。這些“理所當然”包括,有些行業(yè)必然是“資本密集”的,某些流程必須要“高科技”的,有些行當必然“懂行才能進的”,甚至是很多中國明星企業(yè)家腦袋里想的“‘惟貿(mào)易’或者‘惟技術’才是出路”……
日系巨頭壟斷的電池行業(yè)被他徹底顛覆了——誰都說高精密制造是個資金密集的活兒,他用小米加步槍的路數(shù),把幾萬個只受過中學教育的工人加上一堆自己設計的小夾具,便改造成了六個西格碼級別的高等級精密生產(chǎn)線,然后登上了世界第一。
然后便輪到汽車了。比亞迪又破壞了汽車業(yè)的“共識”——他們說外行人不可能造車,王傳福用1/3的價格把看起來差不多的產(chǎn)品——譬如“超A貨”F3——砸到市場上,氣得被“模仿”的汽車公司轉(zhuǎn)過頭去找自己的供應商算賬:“為什么比亞迪能把成本降到比你還低?”而價格大幅下降的背后,還是比亞迪對汽車制造生態(tài)的“破壞”使然。
“人民戰(zhàn)爭”
還記得你使用上千元一塊的原裝手機電池的日子嗎?
從比亞迪進入電池產(chǎn)業(yè)至今,最令競爭對手心痛的,也許是手機電池的價格從1990年代的1000多元,活活地被拉到十幾元一塊。
從深圳驅(qū)車出關,沿著蔚藍的海岸線一路東行,駛過著名的旅游海灘大小梅沙,在連綿的青山中穿行近一個小時之后,才終于駛進一個小鎮(zhèn),葵涌。比亞迪選擇這里作為總部,在一個山偏地遠的地方沉默地生長。比亞迪的制造大軍就在這里。除了供應商和客戶,幾乎沒有人知道這里每天有上百萬枚手機電池發(fā)往世界各地。
10年前,這里是真正寂寂無名的。兩萬多名制造工的前身,只有70人?,F(xiàn)在,這個制造廠區(qū)就像一個管理精密的蜂巢,上一刻還只有運輸電池原料的拖車緩緩穿行,鈴聲一響,忽然路上便涌出大批年輕工人,整齊地流動,再一聲鈴響,所有人又迅速消失。
1995年2月,年僅37歲的冶金物理化工碩士王傳福辭去公職,向表哥借了250萬元,決定創(chuàng)業(yè)。他想做什么?手機鋰電池。
當時,鋰電池的生產(chǎn)廠商幾乎都在日本,生產(chǎn)線也只有日本企業(yè)能夠制造。于是,王傳福揣著200萬元人民幣去日本買生產(chǎn)設備,結果日方開口就是500萬美元,并不屑地說:“你們中國人沒辦法做鋰電池。”
當時比亞迪注冊鋰電池公司資金是200萬,要負擔70個人的工資幾乎都不夠。即使不吃不喝,都買不起一小段生產(chǎn)線。王傳福干脆徹底斷了購買設備的念頭,決定用“人民戰(zhàn)爭”來搞定看起來“高不可攀”的鋰電池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