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知識大全>知識百科>百科知識>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

時間: 謝君787 分享

  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那要如何正確康復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低視力康復

  低視力康復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助視器;到哪里去選配助視器? 低視力康復的主要方法是:配用適合的助視器同時進行相應的訓練。 常用的助視器有兩大類:

  (1)光學助視器:如眼鏡式助視器、望遠鏡、放大鏡(手持式、立式)等。

  (2)非光學助視器:如照明燈、閱讀裂口器、大字印刷品、太陽帽等。 低視力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低視力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助視器使用訓練和配戴助視器后的功能性視力訓練,后者的對象指學齡及學齡前的兒童。上述訓練工作由驗光配鏡人員或特教老師承擔。低視力者可以去當地醫(yī)院眼科低視力門診或定點眼鏡店,進行助視器的驗光、配鏡和訓練。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聾兒聽力語言康復

  判斷聽力是否正常的簡單方法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耳聾的分級標準中規(guī)定,聽力損失小于26分貝(聽力級)以內視為正常人,不影響正常言語交往。粗略估計聽力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對有一定言語能力的人,可采取測試者與被試者并排坐位或側后位,避開視覺,間隔一米,測試者用正常聲音說話(約70分貝),被試者能聽清聽懂,并能復述聽到的內容可視為聽力正常;對無言語能力的被試者能聽到機械手表聲也視為聽力正常;對嬰幼兒則通過觀察其對不同聲音的聽性反射或聽覺反應,來判斷其聽力是否正常。

  戴助聽器為什么要配耳模

  配戴助聽器必須配制耳模,耳模有使助聽器配戴穩(wěn)固、改善助聽器的聲學效果、防止助聽器反饋嘯叫等作用。實踐證明,在為聾兒進行聽力補償效能方面,助聽器和耳模各占50%,耳模的作用不可輕視。

  "三早"在聾兒康復中的作用

  "三早"是指早發(fā)現(xiàn)、早配助聽器、早訓練。在人類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3歲以前是兒童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習語言最關鍵時期;7歲以前是最佳期;7歲-12歲是可塑期。如在上述時期發(fā)生耳聾則嚴重影響兒童的聽覺、言語發(fā)育,同時也影響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如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耳聾,明確診斷,盡早地配戴合適的助聽器,使聾兒在父母的懷抱中就接受各種聲音、語言刺激,得到科學的康復訓練,聾兒的各方面發(fā)展就會接近正常兒童,康復的質量會顯著提高。因此,盡早發(fā)現(xiàn)耳聾,盡快配戴合適的助聽器,盡早開展康復訓練,成為聾兒康復中提高康復效果的一條重要原則,即早期干預原則。

  聾兒聽力語言訓練應遵循的原則​

  聾兒聽力語言訓練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工作,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總結出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先理解后表達的原則;

  (2)在活動中學習的原則;

  (3)表達要從簡到繁的原則;

  (4)要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的原則;

  (5)注意發(fā)展聾兒思維能力的原則。

  如何評估聾兒康復效果

  康復評估是貫穿聾兒康復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茖W的評估可以幫助康復人員正確判斷康復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其后的訓練工作提供依據。評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聽覺能力評估:包括數量評估和功能評估。

  數量評估是通過使用測聽儀器測試聾兒裸耳或配戴助聽器后的各個頻率聽閾值,來判斷其聽力損失程度及助聽器補償效果。

  功能評估是指聾兒配戴助聽器后,通過使用言語測聽詞表測試聾兒的言語識別率,來判斷聾兒聽覺補償效果的一種方法,它適用于有一定語言基礎的聾兒。

  (2)言語能力評估:運用聾兒康復評估題庫,以正常兒童的語言年齡作為參照,評估聾兒的發(fā)音水平、理解能力、詞匯量等級分布、語言的使用及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評估結果將作為確定聾兒康復的階段目標及選擇教材的依據。

  (3)學習能力評估:運用一定的測試工具如以希-內學習能力測試用具,評估聾兒眼手協(xié)調、視覺記憶、辨認、聯(lián)想、空間推理、細節(jié)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為開發(fā)聾兒的智力潛能,制定單訓課計劃,為發(fā)展其語言提供依據。

  如何開展聾兒家庭康復訓練?

  聾兒康復教育有兩大任務,一是啟蒙,一是發(fā)展。家庭康復訓練是完成這兩大任務的最佳途徑。家庭訓練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地取材,訓練刺激量大,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聾兒"聽"、"說"的潛能,取得明顯的訓練效果。

  首先,為了訓練聾兒理解"說的是什么",家長可選擇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用"直讀"或模仿的方法,鼓勵聾兒多說多聽,增大語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聾兒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辨別。

  其次,在大量"聽"、"說"的基礎上,可采用實際操作、游戲的形式,讓聾兒學會應用語言;用提問的方式讓聾兒學會思考問題、表達問題;用反差對比的方法讓聾兒對語言產生理解記憶。家長應善于抓住隨機情景,如做飯、吃飯,與他人往來,游戲活動等等,讓聾兒反復練習,使語言同感受融合起來。

  第三,各級聾兒康復機構應對家庭康復訓練給予技術支持,對家長進行培訓,解決家長在訓練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幫助家長制訂訓練計劃,評估訓練效果。 如何做好聾兒康復后續(xù)教育工作?

  聾兒康復后續(xù)教育,是指聾兒接受康復訓練并經過評估后進入普通學校的教育。聾兒康復后續(xù)教育是他們走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關鍵一步,做好這項工作意義重大。

  (1)使普通學校的師生了解聾兒的情況及特點,掌握與聾兒交流的方式,隨時對其進行幫助。

  (2)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教師,幫助聾兒做好課程的預習、復習工作。

  (3)教師和家長要加強聾兒閱讀能力的繼續(xù)培養(yǎng),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匯量、促進思維等。

  (4)對普通學校的教師進行有關聾兒康復技術培訓、指導。

  (5)適時進行語音矯治。

  (6)定期評估助聽效果。

  聾兒家長學校的任務是什么?

  聾兒家長學校是康復機構為培訓家長所采取的一種形式,其主要任務是:

  (1)幫助家長樹立聾兒康復的信心,了解育兒常識,掌握聾兒康復基本知識和方法。

  (2)培訓內容包括:聾兒醫(yī)學、教育康復基礎知識,聾兒康復訓練方法、技巧,家長心理教育,幼兒德、智、體、美教育知識等。

  (3)教學形式有:課堂教學,實踐輔導,教學觀摩,參觀考察以及座談會等形式。

  (4)指導教師的職責是:與社區(qū)醫(yī)療保健站建立聯(lián)系,及時發(fā)現(xiàn)聾兒;定期走訪聾兒家庭進行指導;定期為聾兒進行康復評定,提出康復建議;協(xié)助家長做好與教育部門的工作,安排聾兒入學。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肢體殘疾康復

  小兒腦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小兒腦癱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嬰兒期,控制運動的部分腦組織受到損害,導致肌肉控制失調引起的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困難。小兒腦癱一經醫(yī)療機構診斷確定以后,就應及早開展康復訓練。

  首先是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臥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fā)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xiàn)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wěn)定性。

  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并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jié)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wěn)定后,可在小兒面前放臵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fā)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臥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于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于矯正尖足、穩(wěn)定踝關節(jié),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fā)聲、發(fā)音。創(chuàng)造良好的言語環(huán)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fā)音。

  對于四肢肌肉張力明顯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妨礙了患兒的活動時,可考慮使用解痙或控制徐動的藥物,如:安定、力奧來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醫(yī)按摩可減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擴大四肢關節(jié)活動范圍;針灸可采取頭針在運動、語言區(qū),以改善該區(qū)功能。


看過“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的人還看了:

1.社區(qū)殘疾人工作心得

2.2017年社區(qū)殘疾人康復工作計劃

3.社區(qū)2017年殘疾人康復工作計劃

4.殘疾人工作心得3篇

5.給殘疾人的一封信

6.寫給殘疾人的一封信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

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那要如何正確康復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低視力康復 低視力康復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8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