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奇特的動物
世界上最奇特的動物
最奇特的動物你有看過哪些?下面由小編為你介紹世界上最奇特的動物。
皇絹毛猴這種靈長類動物的得名,是因為胡子酷似德國君主威廉二世。雖然名字來源于一個笑話,不過還是變成了官方名稱。這種絹毛猴在西南亞馬遜盆地、東秘魯、玻利維亞北部和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及亞馬孫州都有發(fā)現(xiàn)。他門生活在熱帶雨林的密林深處
貘科是現(xiàn)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潛水。貘科現(xiàn)存僅貘屬的4個種,分別分布于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兩地。馬來貘分布于東南亞從緬甸、泰國南部經馬來半島到蘇門達臘島,體型較大,身體黑白兩色,易于辨認。 貘是食草動物,體形像豬,但比豬大,在距今100萬年到1萬年之間廣泛生存于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地區(qū)。但由于環(huán)境的變遷,巨貘在1萬年前滅絕。目前,除了東南亞尚存其“近親”——馬來貘外,貘的其他物種已經全部滅絕。
褶傘蜥的個頭較大,成年褶傘蜥的體長可達到80~100厘米,以昆蟲、蜘蛛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褶傘蜥頸部周圍的鱗狀膜皺褶很寬,被激怒時皺褶會豎起,好像頭部突然擴大了好幾倍,同時張開大口。發(fā)出憤怒的“嘶嘶”聲。這種突如其來的虛張聲勢的行為,往往會把許多兇猛的動物都嚇上一大跳。如果這一招還不能退敵,褶傘蜥便會逃跑,跑時單靠兩條后腿,由尾巴起著平衡作用。
侏儒狨是一種生活在巴西西部、哥倫比亞南部,厄瓜多爾東部和秘魯東部雨林當中的一種猴子。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體長大約14-16厘米,雄性重大約140克,雌性120克。
偶蹄目駱駝科無峰駝(羊駝)屬的1種。 別名美洲駝、無峰駝。體型頗似高大的綿羊;頸長而粗;頭較小,耳直立;體背平直,尾部翹起,四肢細長;被毛長達60~80厘米,呈純白,淺灰、棕黃、黑褐,純黑等22不同色型;雄性略大于雌性。產于南美的秘魯和智利的高原山區(qū)。
雪蟹,如絲般雪白,看起來似乎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qū),但這種獨特的生物卻是最近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被發(fā)現(xiàn)的。這種蟹的前臂和腳上長滿的那種纖細如發(fā)絲般的毛的作用很神秘。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纖纖細毛能夠捕獲細菌作為它們的食物,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細毛能夠過濾掉深海處噴涌出的有毒礦物質。 這種被稱作“雪蟹”生物是如此獨特,科學家們經過一年的研究后對其還有眾多不甚了解之處,只好重新劃分出一個種類來對其進行歸屬,正式命名為KIWA HIRSUTA。
星鼻鼴是小型動物,只能讓磅秤的指針傾斜為50公克,大約是小鼠的兩倍。它們生活在濕地的淺層地道中,遍及美國東北與加拿大東部,獵食的環(huán)境涵蓋地下及水下。如同鼴鼠科其它30種左右的成員,星鼻鼴屬于哺乳動物的食蟲目,這類生物新陳代謝極快,隨時饑腸轆轆,所以這胃口奇大的小小星鼻鼴必須要能找到足夠的獵物,以度過寒冷的北國冬天。 和其它鼴鼠一樣,它在土壤中尋覓蚯蚓;不過它還會在濕地棲境里營養(yǎng)豐富的泥巴與爛葉中,取食多種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昆蟲幼蟲,也會潛游到池塘與溪流的渾濁水底,把獵物給揪出來。尋找獵物正是“星鼻”上場的時候。星鼻并不是負責嗅聞的嗅覺系統(tǒng)的一部分,也不是用來捕捉食物的第三只手,而是一個無比敏感的觸覺器官。 它的鼻子周圍有22條肉質的附器環(huán)繞成一圈,當它在自家環(huán)境間穿梭時,這鼻子常因快速顫動而讓人看不清楚。再加上生著巨爪的前肢,你遇到的就是一個令人興奮難抑的生物學之謎。這種生物是怎么演化出來的?那個星星是什么?它如何作用,又是用來做什么的?對于這不尋常的哺乳動物,這些都是我想要解開的謎題。結果星鼻鼴不僅有一張好玩的臉,它還有著相當特化的腦,也許有助于解答哺乳動物神經系統(tǒng)的構成與演化這些長久以來的問題。
浣熊科小熊貓屬的唯一種。俗名九節(jié)狼、金狗、小熊貓。體形肥胖體長40~60厘米,體重約6千克,全身紅褐色,四肢棕黑色,體毛長而蓬松,臉圓,具白色斑紋,吻、耳緣和頰白色,臉上有白斑,眼鮮艷;尾粗,長超過體長之半,具9個棕黑與棕黃色相間的環(huán)紋,頗顯著,因此,中國四川省稱為九節(jié)狼。小熊貓四肢粗短,背部毛色為紅棕色,其眼眶和兩頰甚至連嘴周圍及胡須都是白色。最好看的是一條蓬松的長尾巴,其棕色與白色相間的九節(jié)環(huán)紋,非常惹人喜愛,“九節(jié)狼”的別名因此而得。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小熊貓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歐洲中部和英國都有化石紀錄。
吸盤足蝙蝠,特產于馬達加斯加島,也是蝙蝠中僅有的兩個分布限于一個島的科之一。吸盤足蝠科和盤翼蝠科一樣,拇指和腳側處各有一個吸盤,其生活方式也和盤翼蝠科相似。吸盤足蝠比盤翼蝠體型略大,耳朵和尾巴均長,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緣相融合
卷尾猴科幾種晝行性猴類的統(tǒng)稱,美國唯一的短尾猴。體長35-50厘米,尾長15-20厘米。面部赤裸,興奮時發(fā)紅。毛長而粗。有三種:一種呈灰色,面粉紅;另一種毛帶紅色,面鮮紅色;第三種毛呈淺褐色,面為黑色。禿猴為稀有動物,分布限于亞馬遜河流域的某些森林地區(qū)。據(jù)說以小群活動,常棲息于高枝。四腳行走,以果實和植物的其他部分為食。三種禿猴在《紅皮書》中都列為瀕險種。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常捕捉禿猴。
太陽熊主要棲息在南亞的熱帶雨林中,它們站起來也僅僅大約1.2米高,是熊家族中最小的類型。一般而言,太陽熊的重量不會超過65公斤。 作為一種夜行生物,太陽熊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距地面不高的樹枝上。
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的深水當中,由于很難達到這種魚的棲息地,所以很少被人類所發(fā)現(xiàn)。 水滴魚生活的地方,壓力比海平面要高出數(shù)十倍,飽了保持福利,水滴魚渾身主要成凝膠狀,密度比水稍輕,這使得這種魚可以不需花費體力從水底浮起。缺乏肌肉對于水滴魚來說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它主要靠吞食面前的可食用物質為生。
樹懶因行動緩慢而得名,已高度特化成樹棲生活,而喪失了地面活動的能力。平時倒掛在樹枝上,毛發(fā)蓬松而擬向生長,毛上附有藻類而呈綠色,在森林中難以發(fā)現(xiàn)。三趾樹懶分布較廣,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二趾樹懶分布略狹窄,北到尼加拉瓜,南到巴西北部。 樹懶的適應范圍與同屬貧齒目的食蟻獸十分不同,它是嚴格的樹棲者和單純的植食者。頭骨短而高,鼻吻顯著縮短,顴弓強但不完全??祁i椎數(shù)偏離一般哺乳動物的七椎模式,二趾樹懶為6一7個,三趾樹懶有9個。這種變化不僅發(fā)生在種間,甚至同種不同個體之間的頸椎數(shù)也不同。外表能見的趾不超過3個,并趾足。三趾樹懶三趾等長,跤骨基部及附骨愈合,爪強而成鉤狀,體型較小,體重4一7公斤,體毛長而粗,毛被為藻類提供了生存條件,雨季時,藻類在毛表的凹陷處生長,使淺色毛皮變成綠色。
盲鰻屬圓口類動物,雌雄同體。在交配時它先充當雄體,一段時間以后,又充當雌體。受精卵不經變態(tài)可直接發(fā)育成小鰻。 盲鰻身體象河鰻,但頭部無上下頜,口如吸盤,生著銳利的角質齒。鰓呈囊狀,內鰓孔與咽直接相連,外鰓孔在離口很遠的后面向外開口,使身體前部深入寄主組織而不影響呼吸。盲鰻憑借吸盤吸附在大魚身上,然后尋機從鰓鉆入魚腹。由于長期在魚體內過著寄生生活,眼睛已退化藏與皮下。它的嗅覺和口端4對觸須的觸覺非常靈敏,能迅速感知大魚的到來。 盲鰻口的周緣有三至四對觸須,它采用孫行者鉆入鐵扇公主肚內的辦法,先在大魚身上咬個洞,或從大魚的鰓孔直接鉆進大魚腹中,先吃內臟后吃肉,吃得大魚只剩下皮和骨頭。人們曾在一條雪魚體內發(fā)現(xiàn)竟有123條盲鰻,人稱其為魚盜賊。
龜背甲,最大甲長40公分,背甲為長方形,背甲是粗糙、多瘤節(jié)的。龜背甲的最大直線長度可長到18英寸。每個盾板都是圓錐形的,并具有明顯的同心生長環(huán)。頭和頸部大而扁平,并覆蓋著無數(shù)的小肉瘤、結節(jié)和褶皺。嘴非常寬,鼻子很長。眼睛很小并非??拷亲?。幼年時期背甲和頸部的顏色為茶褐色至紅褐色,腹甲通常為鮮艷的橙紅色。當這種龜長大時,腹甲上的橙紅色褪去變成黃色或褐色。頸部呈紅褐色,但最終會變成棕褐色或茶褐色。喉部具有兩條暗色帶狀條紋,且腹甲呈暗色。雖為完全水棲性,卻很少游泳。為適應棲息于水底,具有長頸及呼吸管狀的吻部,籍以伸出水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