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大棚萵苣種植技術(shù)
早春大棚萵苣種植技術(shù)
萵苣素有苦味,具有催眠作用,可提煉制藥。那早春大棚萵苣的種植技術(shù)是什么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早春大棚萵苣種植技術(shù),希望對您有用。
早春大棚萵苣種植技術(shù)
1.選用良種 選用耐寒性強的尖葉早熟品種,如合肥尖葉鴨蛋萵苣、北京鯽魚萵苣等。
2.培育壯苗 1月中下旬在溫室里播種育苗。播前先用20℃的清水浸種3~4小時,搓洗后撈出控干水,裝入紗布袋,置于20℃的溫度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遍,控干水后繼續(xù)催芽,2~3天可齊芽播種。苗床要選肥沃的沙壤土,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0.1公斤,磷酸二氫鉀0.1公斤,然后耕翻10~12厘米深,摟平踏實,澆透水,待水分下滲后蓋0.1~0.2厘米厚的細沙土,接著播種。播種后覆土0.5~1厘米,每平方米苗床用種1克左右,每畝大田需苗床20~25平方米。播種后保持床溫20~25℃,3~5天可齊苗。出苗后,溫度白天控制在18~20℃,夜間8~10℃。當苗子長到2葉1心時間苗,苗距3~5厘米。苗期噴2~3次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苗期病害。苗齡30天左右、有4~5片真葉時定植。
3.整地定植 2月上旬開始扣棚整地。結(jié)合整地,每畝施優(yōu)質(zhì)腐熟的農(nóng)家肥6000公斤,磷酸二銨40公斤,尿素15公斤。耙細摟平土地后作畦,畦寬1.2米,每畦栽3~4行,株距20厘米左右。2月中下旬到3月上旬選晴天中午定植。
4.加強管理 緩苗期封閉大棚,使棚溫白天保持20~25℃,夜間6~7℃。同時,進行2~3次中耕,提高地溫,促進緩苗。緩苗后適當通風,白天棚溫保持17~20℃,夜間8℃左右。定植后10~15天在澆足緩苗水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澆水,每畝追施硫酸銨10公斤,以后每隔10天澆一次水,每澆兩水追一次肥。
5.防治病蟲害 若發(fā)生菌核病、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3~4次進行防治。
6.適時收獲 4月下旬可收獲上市。
大棚萵筍栽培技術(shù)
1 特征特性
直根系,側(cè)根多數(shù),淺而密集,莖短縮。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卵圓形。萵筍為半耐寒性蔬菜作物,喜冷涼的氣候,忌高溫,稍能耐霜凍。種子發(fā)芽最適溫度為15~20℃,30℃以上不能發(fā)芽。幼苗可耐-6~-5℃低溫,莖部遇0℃以下低溫會受凍。幼苗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2~20℃,當日平均氣溫達24℃左右時生長仍旺盛。莖、葉生長適宜溫度為11~18℃,在夜溫較低(9~15℃)、溫差較大的情況下,有利于莖部肥大。
萵筍為長日照作物,在短日條件下會延遲開花期。長日照伴隨隨溫度的升高會使發(fā)育加快,并且早熟品種反應(yīng)敏感,中晚熟品種反應(yīng)則遲鈍。萵筍為淺根性作物,吸收能力較弱,且葉面積大,耗水量多,因此需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特別是在莖部膨大期更不可缺水。
2 品種介紹
根據(jù)萵筍葉片形狀,可分為尖葉和圓葉兩個類型,各類型中依莖的色澤又有白皮(外皮綠白)、青皮(外皮淺綠)和紫皮(外皮紫綠)之分。
尖葉萵筍:葉披針形,先端尖,葉簇較小,節(jié)間較稀,葉面平滑或略有皺縮,色綠或紫。肉質(zhì)莖棒狀,下粗上細。較晚熟。苗期較耐熱,可作秋季或越冬栽培。
圓葉萵筍:葉片長倒卵形,頂部稍圓,葉面皺縮較多,葉簇較大,節(jié)間密,莖粗大(中下部較粗,兩端漸細)。成熟期早,耐寒性較強,不耐熱,多作越冬春萵筍栽培。
3栽培技術(shù)
選擇適宜品種,分期播種,以露地栽培為主,輔以設(shè)施栽培。其中大棚秋延遲栽培是秋季育苗,定植在塑料大棚等保護地內(nèi),冬季上市的栽培方式,供應(yīng)整個冬季,效益較高。
3.1育苗
3.1.1品種播期:大棚萵筍秋延遲栽培,苗期處于高溫、長日照的環(huán)境下,容易未熟抽薹。在選用品種時,應(yīng)選擇苗期耐高溫、對長日照反應(yīng)遲鈍的中晚熟品種。
3.1.2苗床準備:苗床應(yīng)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高燥陰涼地塊。播種前15天必須耕翻曬垡,施入充分腐熟的廄肥750~1000千克,配合少量磷肥、鉀肥,然后打碎土垡,精細整地作苗床。苗床面積與大田栽培面積之比為1∶60~80。
3.1.3 催芽播種:萵筍秋延遲栽培均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播種量為每畝苗床用種0.75~1.0千克(具體播種量根據(jù)種子發(fā)芽率、苗床定苗密度、大田定植密度等因素決定)。育苗期正處于初秋高溫季節(jié),種子發(fā)芽困難,須進行種子低溫處理。具體方法:用新提上來的井水(15℃左右)或冷水浸種5~6小時,用手搓洗,除去黏液和雜質(zhì),淘洗2~3次后,稍晾去種子表面的水分,用濕布袋包裹,置于地下室、防空洞等陰涼處,或吊在距水面約30厘米處的井中(不能浸泡在水中)催芽。保持15~20℃,每天用井水淘洗1~2次,3~4天就可出芽。也可將經(jīng)浸種后淘洗干凈的種子,放入冰箱冷凍室中存放24小時,使之成冰塊或冰渣,然后取出放在室內(nèi)陰涼通風處,使冰塊緩慢溶化,種子也可緩慢發(fā)芽。當種子幼芽露白后,攤放在有散射光的陰涼通風處,注意噴水保濕,經(jīng)3~4小時后,胚芽轉(zhuǎn)為淡綠色時即可播種。煉芽后的種子,出芽迅速整齊,抗逆性強。將種子均勻撒播于澆足底水、(www.nczfj.com)水滲后的苗床上,覆細土3~5毫米。萵筍育苗一般不進行分苗,應(yīng)適當稀播。
3.1.4 苗床管理:苗床覆土后蓋上稻草、遮陽網(wǎng)等,并經(jīng)常澆水,使床土保持濕潤狀態(tài)。幼芽拱出土表時及時揭去覆蓋物,隨即拱架遮陽網(wǎng)形成遮蔭棚,以防烈日曝曬及暴雨沖刷。氣溫較高時,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大,可于早上8時以前和下午5時以后各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并降低土溫。幼苗出齊、長出1片真葉后,根據(jù)出苗情況開始間苗,拔去密集處的苗;2~3片真葉時再間1次,苗距3~4厘米,以免秧苗過密引起徒長,使定植容易出現(xiàn)先期抽薹現(xiàn)象。以后見干見濕,促進秧苗根系生長。生長中期,根據(jù)長勢,可少量追肥,每畝苗床用尿素3~5千克,天氣干旱時再澆1次水。
3.2 定植
3.2.1 定植時間:當苗齡20~25天,幼苗長至5片左右真葉時即可準備定植,苗齡一般不宜超過30天,苗齡太長易引起先期抽薹。
3.2.2 整地施肥:前茬夏菜收獲后,應(yīng)及時耕翻曬垡,曬垡最好要有15個晴天以上。施基肥,每畝大田施用優(yōu)質(zhì)腐熟廄肥1500~2000千克、尿素5~1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20千克,施肥后深翻20厘米,精細整地,作高畦深溝,并做到能灌能排。
3.3.3 定植方法:定植前1~2天應(yīng)將苗床淋透水,以便起苗時少傷根,多帶土。選用生長健壯、根系好、子葉完整、葉片肥厚、節(jié)間短、符合本品種特性的幼苗,不可用徒長苗定植。定植宜選在下午高溫過后或陰天進行。定植株行距為(25~30)厘米×(25~30)厘米,每畝栽8000~10000株。具體栽培密度根據(jù)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栽培季節(jié)長短、市場要求以及種植習(xí)慣等因素決定。定植后氣溫仍然較高,可在大棚支架上覆蓋遮陽網(wǎng),提高幼苗成活率,促進緩苗。
3.3 大田管理
3.3.1 肥水管理:定植后隨即澆定根水,第二、第三天早晨還須復(fù)水1次。秋延遲萵筍定植初期溫度仍然偏高,澆水時間要放在早晨或午后?;羁煤髴?yīng)加強肥水管理,在長好葉片的基礎(chǔ)上,促進莖部迅速膨大,這是奪取高產(chǎn)的關(guān)鍵,也是防止先期抽薹的重要措施之一?;羁煤竺慨€施尿素5千克,隨即灌水,然后深中耕,促進根系擴展。“團棵”時隨澆水施第二次追肥,每畝施尿素5~7千克、硫酸鉀5千克,加速葉片數(shù)的增加及葉面積的擴大。封壟以前莖部開始膨大時,施第三次追肥,每畝施尿素5~10千克、硫酸鉀5~7千克,促進肉質(zhì)莖肥大。以后不再追肥。追肥過晚、量過大容易引起肉質(zhì)莖裂口。封壟以前,逢澆水或下雨后,要及時中耕、除草保墑。
3.3.2 溫度管理:萵筍莖葉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1~18℃。定植后要盡量創(chuàng)造適合萵筍莖葉快速生長的溫度條件,即16~18℃。10月下旬以后,隨著空氣溫度迅速下降,并出現(xiàn)霜凍天氣,為了保證萵筍繼續(xù)正常生長,此時應(yīng)及時扣上大棚薄膜保溫。隨著天氣繼續(xù)變冷,單層薄膜已不能滿足萵筍生長對溫度的要求時,可在大棚內(nèi)加扣小棚,并覆蓋草簾,進行多層覆蓋。溫度以白天保持16~18℃,夜間保持0℃以上,萵筍莖部不受凍害為原則。注意及時通風散濕,防止病害發(fā)生。
3.3.3 激素控制:秋延遲萵筍容易未熟抽薹,除了從栽培管理技術(shù)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外,施用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也是一條有效途徑。在萵筍莖部開始膨大時,用500毫克/千克比久或500~600毫克/千克矮壯素或100~200毫克/千克多效唑噴葉面1~2次,可適當抑制肉質(zhì)莖的縱向伸長,促進橫向加粗,推遲抽薹,有效地防止未熟抽薹,增加單筍重量。但應(yīng)注意要嚴格掌握藥液濃度、噴布時期及次數(shù),否則,起不到應(yīng)有的效果,甚至對莖部伸長產(chǎn)生過度抑制作用,降低產(chǎn)量。
3.3.4 病蟲防治:萵筍的病蟲害比較少,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和蚜蟲等。
霜霉?。河晁鄷r最易發(fā)生。防治方法:適當控制植株密度,增加中耕次數(shù),降低田間空氣濕度;防止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和十字花科、茄科等蔬菜輪作,2~3年1次;及時摘除病葉,帶出田外集中銷毀;發(fā)病初期,可用64%殺毒礬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等噴霧,7~10天1次,共2~3次。
菌核病:溫暖潮濕,栽植過度,生長過旺,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等易加重病害的發(fā)生。防治方法:深耕培土,開溝排水,增施磷鉀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植株抗病力;鹽水選種(10份水加1份鹽),除去混在種子中的菌核;及時拔除初發(fā)病株、清除枯老葉片并集中燒毀,收獲時連根拔除病株,以免菌核遺留田中;發(fā)病初期,可用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噴霧防治,7~10天1次,共2~3次。
蚜蟲:一般天氣干旱時易發(fā)生。防治方法:黃板誘蚜、滅蚜。利用黃色誘蚜板涂上機油,利用蚜蟲對黃色的趨性誘殺蚜蟲。田間調(diào)查,有蚜株率達2%左右時,應(yīng)立即用藥劑防治,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0.36%苦參堿500倍液等噴霧防治,7~10天1次,共2~3次。
4 采收
當肉質(zhì)莖已充分膨大,植株先端小葉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采收適期。大棚秋延遲栽培后期溫度較低,萵筍不易躥高,收獲期不如春萵筍嚴格,同時,由于大棚保溫,肉質(zhì)莖不易受凍,可根據(jù)市場需求,適當晚收。也可掐去植株的生長點和花蕾,促進營養(yǎng)回流和筍莖肥大,延遲采收。
早春大棚萵苣種植技術(shù)相關(guān)文章:
4.萵苣種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