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茶文化的簡介
中國世界茶文化讓你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和關注茶在世界的發(fā)展狀況和遠大前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世界茶文化的簡介,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世界茶文化的簡介
在中國諸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里,客來敬茶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禮節(jié)。無論你是身處鄉(xiāng)野,還是躋身于都市,茶的影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并且喝法更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見,茶在中華民族的生活中占有怎樣的一席之地。難以想象,這世界如果突然沒有了茶,將會是怎樣一番倉惶的景象。
在中國諸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里,客來敬茶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禮節(jié)。無論你是身處鄉(xiāng)野,還是躋身于都市,茶的影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并且喝法更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見,茶在中華民族的生活中占有怎樣的一席之地。難以想象,這世界如果突然沒有了茶,將會是怎樣一番倉惶的景象。
飲茶有益于身心健康。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可以增長知識、修身養(yǎng)性。“和”是茶文化主體精神之一,所謂“和”是強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這又與維護生態(tài)平衡和人們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協(xié)作、互相理解、團結奮進的精神相吻合。所以說,茶文化是培養(yǎng)當代青年良好素質(zhì)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
飲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獨有的色、香、味、形,而在于使人把心放在閑放,滌蕩性靈,保持心境中一點清純之氣。
茶不僅是一種理想的飲料,更是一種生活藝術。新的世紀,茶文化將更加深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以更加艷麗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藝術的殿堂;以更為深邃的內(nèi)涵、經(jīng)典的思想吸引大家的目光。本書讓您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經(jīng)典文化,本書共分為兩部分:“中國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讓你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和關注茶在世界的發(fā)展狀況和遠大前景。
中國茶文化的階段
一、中國飲茶第一個階段:煎飲法
當我們的祖先在原始部落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當他們發(fā)現(xiàn)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采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當人們發(fā)現(xiàn),茶能興奮精神、能作為藥用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當時茶葉產(chǎn)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二、中國飲茶第二個階段: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yōu)轱嬈?。當時的飲用方法,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就是說,煮茶時加粟米及調(diào)味的作料,煮做粥狀。至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我國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三、中國第三個階段:研碎沖飲法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山現(xiàn)了,唐代開始流行,盛于宋。三國時代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未,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里說得很明確,當時采下的茶葉,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未、沖沸水。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沖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渡的痕跡。
唐代中葉以前,陸羽己明確反對在茶中加其它香調(diào)料,強調(diào)品茶應品茶的本味。說明當時的飲茶方法也正處在變革之中。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再咀嚼茶葉,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宋人以飲沖泡(淹茶)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四、中國飲茶的第四個階段:泡飲法
繼煎飲法、羹飲法、研碎沖飲法三個階段之后,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來。唐代發(fā)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經(jīng)過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這是茶在飲用上又一進步。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這同今天大多數(shù)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yōu)榧宸<歹r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yǎng)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fā)展為日常飲料,經(jīng)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diào)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yǎng),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diào)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diào)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統(tǒng)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qū)),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fā)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xiàn)“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 . 吳志》),說明華中地區(qū)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diào)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xiàn)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diào)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xiàn)。陸羽《茶經(jīng)》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huán)境和茶的質(zhì)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xiàn)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diào)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diào)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xiàn)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chǎn)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xù)逐漸簡化,傳統(tǒng)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xiàn)了巨大變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fā)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后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xiàn)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xiàn)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qū)由于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shù)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中國世界茶文化的簡介相關文章:
5.地方茶文化的介紹
6.中國茶文化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