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其它興趣愛好 > 飲茶 > 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

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與儒家思想具有密切關系,雖然中國茶道精神體系中有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神,但其受儒家的影響最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

  一、中國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內(nèi)涵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P6)馮友蘭先生如此理解這段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達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儒家的這種思想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在中國茶文化中體現(xiàn)出深厚內(nèi)涵,這或許是文人愛茶的重要原因。

  (一)“修身”在茶文化中的體現(xiàn)

  《大學》中說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茶的諸多功效都是有益于個人修身的,一方面飲茶有益于健康的體魄,另一方面飲茶有益于靜心、激發(fā)思維等。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將茶有益于修身的功能總結得十分到位,全文如下:“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儒家提倡“身心兼修”。當身體的健康得以保證后,“修身”成為對一個人禮儀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因此,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部分的中國茶道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對禮儀的要求和規(guī)范,如在茶藝表演前后表演者要向客人行禮,表演過程中茶具的擺放和手法等也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給客人敬奉茶時要恭敬地雙手奉上。“仁”是對修身中的內(nèi)心道德要求,“仁”的本質(zhì)是“愛人”,在茶道中,只有持有一顆“愛茶、愛器、愛人”之心才能泡好每道茶,茶人在沖泡茶和品飲茶時也是對自己的修行。著名茶文化專家余悅認為:茶性中“仁”之所在亦由飲茶之人一一道出,“天下茶人是一家”,“仁”的精神經(jīng)由種茶、飲茶、品茶之人由日常生活點滴中契入到了茶外柔內(nèi)剛之體性中,亦是“仁”使“世界茶人,同飲一杯茶”成為文化美談。

  (二)“齊家”在茶文化中的體現(xiàn)

  “齊家”是指能夠使家族的全體成員齊心協(xié)力、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兜茏右?guī)》中總序言:“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孝悌是齊家中重要的禮節(jié),對父母抱孝敬親愛之心,對兄弟姐妹懷尊敬友愛之情,對待伴侶相親相愛,對待孩子嚴格慈愛。中國茶道在家庭禮節(jié)之中有獨特的地位,如給長輩奉茶表示恭敬、新婚夫婦共飲和合茶表示夫妻恩愛等都體現(xiàn)出茶道精神。如今,社會風氣相對浮躁,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回家后基本都是各做各的,看電視的看電視,玩手機的玩手機,加班的加班,難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長此以往,一家人的感情也難以深厚起來。因此,我們應該發(fā)揮茶的作用,讓茶將每個家人的心聯(lián)系起來,下班、放學后,一家人圍坐一起泡茶、聊天這種場面很溫馨,這也是一家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最好時間,交流好了家人之間就沒有隔閡,感情自然很好。

  (三)“治國平天下”在茶文化中的體現(xiàn)

  茶不僅有助于修身齊家,還對治國有一定作用。中國自唐代起就有茶法茶政,宋元明清時期都設定了自己的茶法茶政,主要有貢茶制、茶稅、榷茶制、茶馬互市政策等等。貢茶制、茶稅和榷茶制過于苛刻時會引起茶農(nóng)的暴動,這是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的。唐文宗時,江南榷茶使王涯制定了殘酷的榷茶措施,命令百姓把他們的茶樹都挖掘起來移植到官場中去,并把他們已經(jīng)加工好而尚未出售的茶葉統(tǒng)統(tǒng)燒掉,這一舉措導致民間怨聲載道。宋代,朝廷為了解決戰(zhàn)馬來源和籌集軍費,在四川實施嚴格的榷茶制,導致茶課大量增加,人民負擔過重,激發(fā)了社會矛盾。合理的茶法茶政則有利于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社會和諧,建炎初成都漕司趙開變革茶法,減輕了過去官買官賣茶法的危害,使得社會矛盾有所緩和。茶馬互市政策始于唐代,盛行于兩宋和明清時期。游牧民族由于長期以食肉為主而對茶有強烈的需求,他們所產(chǎn)的馬的品質(zhì)遠遠勝過中原地區(qū),因此,中原地區(qū)和游牧民族開始了茶馬互市,茶馬互市為國家所控制或在國家政令許可下進行,基本成為國家控制邊境游牧民族并且獲取戰(zhàn)馬的主要外交手段。古代中國人說“天下”,意思是想說“世界”,但當時對世界的了解還沒有超出中國的范圍,因此,能保持邊境和平也就算“平天下”了。到了現(xiàn)代,“茶和天下”已成為中國茶的主旨,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中舉辦了“世界和諧茶會”,來自一百多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賓客,在茶香四溢的世博園中分享“一個地球、一個聯(lián)合國、一杯中國茶”的茶之盛宴。

  二、茶文學作品中的儒家思想

  文學作品形式豐富,如詩詞歌賦、小說等,而與茶有關的作品在古代以詩詞為多。茶詩是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最早的茶詩出現(xiàn)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歷經(jīng)一千七百多年的發(fā)展,中國茶詩詞數(shù)量眾多,僅陸游的茶詩就有近300首之多。這些茶詩詞作品是愛茶的文人飲茶生活情趣和審美理想的詩意凝結,具有深厚的美學意味與文學內(nèi)涵,更是文人們思想觀念的寫照。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們將自己在茶事活動中的感受寄寓于詩詞中,從而使儒家思想在茶詩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一)“禮”在茶詩中的體現(xiàn)

  儒家文化講求禮,茶詩中的茶文化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的禮儀性,如唐代白居易的茶詩《曲生訪宿》“村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凸顯了客來敬茶、以禮待人的禮儀。陸龜蒙的《謝山泉》亦體現(xiàn)出了這樣的禮儀文化:“決決春泉出洞霞,石壇封寄野人家。草堂盡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陸龜蒙待客以禮,親自為客人煎茶,彰顯了儒家的禮儀。宋代陸游的茶詩也有多篇記錄了客來敬茶禮俗,如《仲秋書事》中“客來深愧里閭情……旋置風爐煎顧諸”,《示客》中“一點昏燈兩部蛙,客來相對半甌茶”,《觀梅至花涇高端叔解元見尋》中“春晴閑過野僧家,邂逅詩人共晚茶”,《行飯至新塘夜歸》中“凄迷籬落開寒菊,鄭重比鄰設夜茶”,等等。這種以茶待客之禮看似淡泊,實則真誠,主客情誼在或濃或淡的茶味中得以凈化和升華。茶以其淡泊、高潔之品,歷來為文人雅士常見互贈之物,因此以茶贈友成為儒家禮儀在茶中的另一種體現(xiàn),很多詩人都寫下了這類酬、贈茶詩。如唐代盧仝的著名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等等,陸游也有很多描述朋友間互相饋贈茶葉的詩詞,如《九日試霧中僧所贈茶》《喜得建茶》等。

  (二)儒家治世觀在茶詩中的體現(xiàn)

  盡管很多文人茶人在仕途上屢屢遭遇不順,他們中有很多在失意之時也接觸老莊思想和釋家思想,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學而優(yōu)則仕”的治世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他們的思想中。不論何時何地,他們救民于苦難的崇高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都不會減少,這種思想在茶詩作品中已有體現(xiàn)。《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作者盧仝是個好茶成癖之人,他的詩歌作品大多反映了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的疾苦,在這首茶詩中亦如此。全詩寫謝孟諫議為自己送來新茶,詩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所贈之茶是精致稀罕的珍品,第二部分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極為浪漫,最后,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入為蒼生請命,望那些享受的上位者能夠知道老百姓的辛勤勞苦。最后一句“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充分表達了盧仝的仁愛之心,為天下勞苦百姓請命。宋代文壇有很多著名文人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關茶的詩詞作品,如歐陽修、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陸游等。他們的茶詩詞作品不僅文采斐然地描述了文人士大夫們對茶的熱愛與審美享受,其中一部分作品還寄寓深厚,當時特殊的國情和作者的境遇都可從中反映出來,表面上通過茶展示出士大夫們閑情雅致的生活體驗,實則蘊含了一種理性的生活態(tài)度和憂國憂民的情懷。陸游的茶詩尤其具備這種濃厚的渴望救國救民的感慨,這就是儒家的“治世”精神?!镀咴率盏焦噬较鞴襄浫蛔赃m》云:“鏡湖清絕勝吳松,家占湖山第一峰。瓜冷霜刀開碧玉,茶香銅碾破蒼龍。壯心自笑老猶在,狂態(tài)極知人不容。擊壤窮閻歌帝力,未妨堯舜亦親逢。”前幾句設若展現(xiàn)出一種充滿情趣和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實則不然,后幾句“心里話”才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他渴望遇到堯舜這樣的賢能君主,讓自己有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機會,為天下太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理學思想在茶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

  宋理學家(新儒家的一派)朱熹一生與茶結緣,他經(jīng)常以茶寓學,以茶明禮。朱熹在論江茶與建茶時賦予茶以“中庸之為德”,具體論述如下:“江茶為草茶,味清薄,有草野氣。雖有清德,而失之‘偏’;而建茶是臘茶,其味最中和醇正。建茶之膏本偏于厚,制作時榨去過剩的膏脂,故其味不濃不淡,不厚不薄而歸于‘中’。再者建茶之味‘正’而長,而歸于‘庸’。故而建茶,在諸茶中最具有‘中庸之道’。”朱熹還以飲茶作類比來闡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朱子語類•雜類》138條,孫夔記載:“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蓋理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嚆嚆,悔厲吉;婦子嬉嬉,終吝,都是此理”。這理實際上也是論述“禮”與“和”的關系。朱子認為“理而后和”,禮是和的前提;有禮才能有和,而禮行得“各得其分”,便能行到“至和”之理,是朱子對茶“禮”的思想升華。

  三、茶俗中的儒家思想

  《中國茶葉大辭典》中提到:“所謂茶俗,是在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以茶為主題或以茶為媒介的風俗、習慣、禮儀,是一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形態(tài)下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而消長變化。”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因此具有異彩紛呈的茶俗,這些多姿多彩的茶俗中也體現(xiàn)出豐富的儒家思想。

  (一)婚嫁茶俗中的儒家思想

  茶在中國的婚嫁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古代,“三茶六禮”是古代傳統(tǒng)婚嫁中不可缺少的習俗禮儀。“三茶”即提親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和洞房時的“合茶”,訂婚時女方接受男方的茶也稱之為“受茶”或“吃茶”。為什么茶在中國傳統(tǒng)婚嫁中如此重要呢?首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和忠貞的民族,而茶之本性恰好與之相合,明代茶人許次紓《茶疏》中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之意。”與他同時代的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更是詳細說到:“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也。”故古有“一女不吃兩家茶”的說法,意即女方吃了男方的“下茶”就表示名花有主了,以后要忠貞于男方。其次,茶樹是常青樹,象征婚姻能長長久久,幸福美滿。最后,茶樹結籽較多,一苞含籽數(shù)粒,象征多子多福,儒家思想特別注重家族,多子是一個家族興盛繁榮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祭祀茶俗中的儒家思想

  在我國民間,茶不僅作為日常生活飲品,也是祭祀時不可或缺之物。儒家雖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卻對喪禮和祭禮十分重視,這種祭祀之禮是出于對祖先的孝敬,其意義是詩的,而不是宗教的。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當?shù)厝擞貌枞~祭奉他們最高的保護神“薩歲”,這個“薩歲”并不是神仙菩薩,而是指去世了的祖母或世祖,祭奉薩歲的儀式很講究,場面亦很宏偉,伴隨著鞭炮、鳴樂和人們的吆喝聲,長者用上好的茶葉泡上三碗茶極其恭敬肅穆地放置在供桌上,以表達后世子孫對薩歲的孝敬之意。在湖南安化,每到重大節(jié)日或先祖的生日,家家戶戶都要行祭祀之禮,備好一桌菜后行三道禮,第一道是酒,第二道是米飯,第三道是茶,每一道都要給先祖鞠躬行禮,請先祖好好享用,并請他保佑后輩子孫平平安安,還要燒紙錢,用這種先祖再世時的生活模式來表達子孫們的孝敬之意和緬懷之情。

  (三)“白族三道茶”中的儒家思想

  三道茶是白族的茶俗,是白族民間在喜慶之時接待貴賓的隆重茶禮。三道茶,頭道是苦茶,即雷響茶;二道是甜茶,即乳扇茶;三道是回味茶,取蜂蜜、姜汁、松子仁、核桃片、桂皮末等適量,用茶水沖泡而成。這“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人生三部曲、事業(yè)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暗示人生需要艱苦奮斗吃盡苦中苦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和事業(yè)的成功;第三道回味茶,茶中有麻辣之味,白族語麻辣為“欺欺殼殼”與親密富足諧音,含有祝福賓客萬事如意、富有、生活如蜜甜之意,而“麻辣”則暗示對人生道路、美好的生活、事業(yè)的成功要反思和回味。這種“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象征正是儒家思想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實際寫照。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博大而精深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延續(xù)到現(xiàn)代文明,今天仍然對我們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陸羽是中國茶道精神的開宗之祖,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從萌芽到整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蘊含在中國茶文化中。在浮躁、焦慮、內(nèi)心沖突等消極心理普遍存在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崇尚于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等特質(zhì)。因此,挖掘儒家思想在中國茶文化中的具體體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

  儒家哲學和茶道精神的關系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價值核心,指不同事物或?qū)α⑹挛锏暮椭C統(tǒng)一,它涉及世間萬物,擴展的文化范疇極為廣泛。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須相應的純潔平和。在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審美情趣。

  儒家茶文化代表著一種中庸、和諧、積極入世的儒家精神,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絕不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恰是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社群之間、文化之間、宗教之間、種族之間、地域之間,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這恰恰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宇宙?zhèn)惱怼⑸缛簜惱砗腿说涝瓌t。小小一杯清茶,淺飲深品間卻有儒家的天地中和之大境界。

  “和”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包括了中和、和諧、寬和、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diào)和、順利)和光(人華內(nèi)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xié)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平買賣)、和羹、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愈)、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儒釋道三家在茶道中都以“和”為哲學基礎,力圖把深奧的哲理溶解在淡淡的一杯茶水之中,使人們在平凡的生活瑣事中去感悟人生智慧。

  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是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diào)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在待客時表現(xiàn)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茶敬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儒家將茶道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陶冶心性的方式,體驗天理的途徑。因此無論是煮茶過程還是茶事禮儀的動作要領,都要不失儒家端莊典雅的中和風韻。由此見可,“和”既體現(xiàn)了儒家“中和”之哲學思想,亦是中國茶道精神之核心。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也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

  儒家茶人從“潔性不可污”的茶性中獲得啟迪。不論是徽宗的“致清導和”,陸羽的諧調(diào)五行的“中”道之和,還是斐汶的“其功致和”,劉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無疑是以儒家的“中和”與和諧精神作為中國的“茶道”精神。

  儒家文化主張通過種種形式陶冶個人情操以達到一種完善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中和哲學思想貫之的茶蘊之德,一為陶冶之德,二為廉儉之德。人性之“德”與茶性之“潔”的對等,成為歷代哲人與文人標舉廉儉之德的象征。儒家是入世的,又是以一種平和、儒雅、謙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卻比其他任何形態(tài)的文化都更能具體而實在地造就這種精神和形象。儒家茶文化代表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儒家中和哲學與茶道精神其對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的茶道融匯了儒家的思想相關文章:

1.中國茶道與儒學思想的關系

2.茶文化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3.中國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4.中國茶藝與茶道的關系

5.中國茶文化與儒家的聯(lián)系

6.儒家與茶文化的關系

325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