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興趣愛好>其它興趣愛好>飲茶>

廣式早茶文化的歷史來源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茶水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于消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廣式早茶文化的歷史來源,一起來看看。

  廣式早茶文化的歷史來源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xiàn)了茶居,規(guī)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jīng)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fā)精致多樣,這種傳統(tǒng)文化隨著廣東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于消化。常見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廣式早茶文化的相關美食

  蛋撻

  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已開始用牛奶、糖、雞蛋以及各種不同的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7世紀蛋撻就已成為了滿漢全席中第六席的一道菜式。早在1920年間,廣州的各大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每周都會要求百貨公司的廚師設計一款“星期美點”招徠顧客,廣式蛋撻正是在這段時期出現(xiàn),并逐漸成為廣州茶點的一部分。

  雖然有個洋名字,但做蛋撻多年的何世晃老師傅卻覺得,現(xiàn)在的廣式蛋撻其實還是“中國心”。傳統(tǒng)的廣式蛋撻實際上叫做“蛋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蛋撻在香港的茶餐廳中日漸受到追捧,為了順應潮流吸引顧客,廣式蛋砵才漸漸更名為蛋撻。

  腸粉

  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chuàng)制,現(xiàn)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于特制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卷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腸;不加餡的則稱列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艇仔粥

  漢末以后,廣州成為通商大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曾用“臨江喧萬井,立地涌千艘”來形容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和雄渾氣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艇仔粥這種特色粥品于廣州西關荔枝灣問世了。那時廣州西郊一帶河涌縱橫,荔紅荷綠,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荔漁唱”。許多文人雅士泛舟游覽,艇家們便在小艇上煮粥向游客兜售。這種粥用新鮮魚片、炸粉絲、海蜇皮、花生仁作料,味極鮮,加之景美舟輕,風清水冷,極富詩情畫意。

  茶點分為干濕兩種,干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濕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干點做得最為精致,賣相甚佳。如每家茶樓必制的招牌蝦餃,以半透明的水晶餃皮包裹兩三只鮮嫩蝦仁,舉箸之前已可略略窺見晶瑩中透出一點微紅,待入口以后輕輕一咬,水晶餃皮特有的柔韌與蝦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

  又如某些高級茶樓特制的燕窩酥皮蛋撻,幾層金黃酥脆的蛋撻殼內(nèi)盛著嫩黃色、絲絲通透的燕窩,甫見之下已叫人食欲大動,更不用說入口以后燕窩的甜蜜柔軟與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結合,美味得讓人欲罷不能。

廣式早茶文化的歷史來源相關文章:

1.廣東的早茶文化的習俗

2.廣東早茶的飲食文化 廣東早茶有哪些飲食文化

3.廣東飲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4.廣州早茶文化是什么

25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