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銅幣的收藏價格分析
大清銅幣的收藏價格分析
近幾年“大清銅幣”一度成為收藏界追捧的寵兒,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動輒上百萬的天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大清銅幣的收藏價格分析,一起來看看。
大清銅幣的收藏價格分析
說起我國最早的貨幣,大約是在夏商之際,海貝成了先祖?zhèn)冎谱髫泿诺氖走x,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錢幣,貝幣。商周時期貝類的貨幣職能并不單一,有時也被制作成裝飾品,象征著財富。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開始用骨、陶、石、玉等制作仿貝,以滿足人們對于貨幣的需求,直至以青銅為材質(zhì)的金屬仿貝出現(xiàn),由此,我國貨幣的發(fā)展進入到了金屬鑄幣階段。
清代末期開機鑄造銅圓的十七省二十局,無一不鑄造當十銅圓,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銅圓則僅有部分省局鑄造。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準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準許仿鑄。爾后,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
十七二十局先后鑄造的當十銅圓,各不相同,版式繁多。僅以明顯區(qū)別劃分,其版式亦有數(shù)百種之多。如以細微區(qū)別劃分,其版式當在千種以上。故當代銅圓收藏愛好者每每以搜尋不同版式銅圓為最大樂事,如筆者之流,酷愛銅圓收藏,偶有新版式銅圓發(fā)現(xiàn),則欣喜若狂。清代機制銅圓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當二十和三十以極少的存世量活躍于市場上,價位也是高居數(shù)百萬。
大清銅幣收藏價值
大清銅幣的鑄造時間僅僅只有十余年,相比其他的硬幣,這個時間是非常短的,這也代表了大清銅幣的數(shù)量并不會太多,即使在鼎盛時期有十九個省在參與鑄造,但是由于其鑄造流通時間太短,以及時間的不斷流逝,讓大清銅幣的數(shù)量越來越稀少,不同的省鑄造的大清銅幣,它的正面中央所鐫刻的字也就不一樣,這也為大清銅幣的價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有一些省鑄造的大清銅幣,現(xiàn)存世量僅有數(shù)枚,是非常珍貴的,這也說明大清銅幣的收藏價值有多高。
投資者和收藏家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收藏自己喜歡的大清銅幣,相信它能夠給我們帶來大大的財富。由于其數(shù)量的稀少,我們在收藏交易的時候要格外的注意,要避免收到偽品,要確保是正品的時候才可以做交易。
以上便是大清銅幣圖片及價格一些簡單介紹了,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大清銅幣”收藏價值難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場的“偏門”,如今“大清銅幣”收藏市場極度火熱,造假技術(shù)應運而生,請謹慎為之。
大清銅幣收藏歷史
鑒于各省鑄行銅元毫無節(jié)制, 清政府便著手整頓和統(tǒng)一幣制,試圖將鑄幣權(quán)收歸國有,加強控制。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設立的戶部造幣總廠開始鑄造新式銅元“大清銅幣”,并頒布《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規(guī)定:“銅元成色定為用九五紫銅,五厘白銅,愿用聽錫一厘”;“重量定準當二十者重庫平四錢,當十者重庫平二錢,當五者重庫平一錢,當二者重庫平四分”;“統(tǒng)一制造大清銅幣,由戶部頒發(fā)祖模,均與總廠所鑄一律,惟于正面加鑄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鑄出,均須呈送財政處戶部化驗,并由財政處戶部隨時遵派要員前往稽查”,“各省所鑄銅幣,應令該省所設官錢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價,隨發(fā)隨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鑄銅幣, 不得大宗販運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銅幣,可備價至總廠領(lǐng)取”。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7月, 清政府處戶部又奏請朝廷, 擬將當時全國24處銅元局, 酌量歸并為九處, 如折中所述:“然中國幅員遼闊, 若如全國僅設一廠,轉(zhuǎn)運恐形不便,惟有相度地勢之拼。除臣部所設總廠外,擬以山東歸并直隸為一廠,湖南歸并湖北為一廠,江西、安徽、江蘇、清江并歸江寧一廠,浙江歸并福建為一廠, 廣西歸并廣東為一廠。合奉天、河南、 四川、云南四廠,共九處, 皆歸臣部統(tǒng)轄,調(diào)劑盈虛, 彼此均可勻撥。”在歸并銅元局得以順利實施的同時,又限定各省每日鑄造銅元數(shù)額,以避免重蹈濫造的覆轍。此后,清政府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命各省造幣廠改稱度支部造幣分廠,欲統(tǒng)而治之,鞏固中央造幣集權(quán)。
這一時期銅元的顯著特點,正面均鈐有漢文“大清銅幣”字樣,左右邊緣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文字, 后期去掉“戶部”, 僅留干支紀年文字, 上緣列滿文“大清銅幣”, 下緣列紀值文字; 背面為統(tǒng)一蟠龍, 又稱“部頒龍”或“大清龍”, 上緣前期為“光緒年造”、后期為“宣統(tǒng)年造”字樣,下緣為英文“TAI—CIIING—TI—KUO COPPER COIN”, 漢譯為“大清帝國銅幣”。戶部所鑄銅元正面中央無文字,各省所鑄銅元正面中央鑄一陰文單省名,也有個別為陽文以示區(qū)別。幣值分為當制錢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四種。此階段新疆地區(qū)鑄行“宣統(tǒng)元寶”銅元,西藏地區(qū)曾鑄行“宣統(tǒng)寶藏”銅元,僅此兩例。雖然清政府處心積慮改革幣制,但未能有效遏制住全國大肆鑄造銅元的勢頭,各省局以利之所在都陽奉陰違,邊疆省份云南竟敢違背不準設新廠的詔令,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設局鑄行“云”字大清銅幣。
面對銅元泛濫之災愈演愈烈,清政府決心徹底改革幣制,從根本上解決銅元鑄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廢除舊銅元,再造新銅元。1910年(宣統(tǒng)二年)4月16日, 清政府頒布了《幣制則例》, 實行銀本位制, 即以銀元為主幣,銅元為輔幣,一種新型輔幣制度明文確立。新銅元以分為單位,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然而,這套新銅元的幣值又與制錢比價相背離,只鑄式樣,并未流通。故1911年(宣統(tǒng)三年)又推出一套新銅元, 仍稱“大清銅幣”, 計有二十文、 十文、五文和二文、一文五種,五文以上鑄有制錢和銀元互換值, 以補第一套新銅元之不足。 同時還規(guī)定新、 舊銅元暫時同用,在三年之內(nèi)逐步收回舊銅元,期滿停止使用。但這一幣制改革方案,還未來得及全面實施(只有十文和一文銅元進入流通領(lǐng)域),便爆發(fā)了辛亥革命,清朝滅亡。
大清銅幣的收藏價格分析相關(guān)文章: